談靜心與快樂 沈子富
所謂「煩惱是菩提」,人由小到大難免經歷不同的痛苦,但可學習「轉識成智」,以行善去惡的修為,讓自己內在平靜而走向喜悅自在的人生。修行到一個層次,會體悟「無我」及「自然」的力量最大。金剛經有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教人內心不要執著,才能活出般若智慧。
佛法修行上教人「不思善,不思惡」,並不是沒有是非,而是教人內心保持中道,不必太為一些周遭善惡是非攪動自心平靜,人內在清靜了,才會有智慧出現;可以說修行在「心」改命也在「心」。
所以,修行者說「歡心」很重要,當煩惱或執著出現,就要想辦法去除,讓內心如如不動且心不為境轉。淨空法師說:「清靜心得安樂,煩惱心起痛苦」,是很值得去參悟的。當然,各教要有不同修法,筆者認為多唸觀世音名號或大悲咒(或四句話),都是使心中平靜及增強正能量的方法。
社會上不快樂的人很多,畢竟要由不快樂變成快樂得先經過「平靜」,所以想要快樂先要平靜,「清淨心」、「平靜心」太重要了。人的思想有正向及負向思考,若每天充滿「感恩心」生活,會比充滿抱怨心有意義及智慧,「一念天堂,一念地獄」這也需個人去悟及調心,每晚睡前不妨寫下感恩的事,也是一種「修行」,並可增加「好運」。當然,懺悔也很重要,盡量勿犯過去的錯誤。
廣言之,好的信仰會讓人懂得修福修慧,並且讓內心由平靜走向寂靜而「清心自在」,修行是一種過程而「看破、放下、隨緣、自在」是方法也是境界。基督教、佛教或任何正法宗教,只要有住增加正能量及使人「正心」皆是可參考學習方向。
筆者有位大學同學,白手起家,身家十億以上,但內心不快樂,後來送他一些佛法善書,他也開始學布施(每月捐五十萬給南部學生),生意愈做愈大,證實財布施的力量;他認為人生的劇本大致都寫好,但相信因果而去修會使生命各方面更順。雖然他全家是基督徒,但認同因果報應的道理是適用在各宗教的;所謂「法無高下,以相應為高」,任何學說理論都要經得起驗證並可實際應用在生活中,此即所謂「信、解、行、證」。
修行要對治自己的心魔及外在各種引誘的外魔,大家想離苦得樂,或許懷著「感恩的心」及以「活在當下」的方式過生活,人內在會較平靜快樂,當然,有機會也要多助人,因助人乃快樂之本。
據說目前世界嚴重流行病是憂鬱症,或許生命無目標,患者對人生許多事失去興趣,根據正式統計,全球每年約有八十萬人自殺(平均每四十秒有一人結束自己生命),或許人生是「正負能量角力」的結果,個人不妨選正派宗教去修行來建立「正能量」。
人活著都想追求成功,可是社會菁英不見得快樂,不少著名影星(如張國榮、羅賓威廉斯)、知名作家(如三毛、三島由紀夫)或諾貝爾奬得主(如川端康成)走向自我了斷之路,大概是活著不快樂而做出的選擇,他們名利光環皆有,但仍提早為自己的生命畫下句點。只能說「快樂是一門不簡單的功課」,如何離苦得樂,仍要靠個人參悟、個人修行、個人得。西諺云:「人生是一連串選擇的結果」及「個性決定命運」;佛法談人生是一個苦海,眾生要以修行去離苦得樂,都各有道理。總之,平日福慧雙修還是很重要,朝此大方向去做,至少使人頭腦清楚,去做該做的事(例如日行一善、布施、閱讀、每日走路運動、多結善緣、選正派宗教修行、禱告、唸四句話「對不起、請原諒我、我愛你、謝謝你」等),讓生命有意義。但前提還是要有行動力,配合感恩心、清淨心去依靈感直覺度日。
依筆者淺見,因果報應存在而行善也可以改變命運,說到底,人生還是要多積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