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文章專欄-網路問事-祈福法會【光明堂行善雜誌社】

修身文章專欄

索取善書

一盞心燈

 2024-11-08

一盞心燈

一盞心燈在一個小村莊裡,有位名叫阿寬的老木匠,以製作手工燈籠聞名。這些燈籠不僅美麗,還能在暗夜中散發出柔和的光芒,讓人心中倍感溫暖。多年來,阿寬做燈籠的技巧不斷進步,可村裡的年輕人卻開始對這些傳統燈籠失去興趣,因為他們更喜歡便宜又方便的現代燈具。阿寬的手工燈籠生意漸漸冷清,但他仍堅持每晚點亮一盞燈籠,掛在門前。他總是說:「只要有光,夜行的人心裡就不會害怕。」一天,村裡來了一位叫小風的年輕人,性情急躁,經常為了一點小事而煩躁不安,甚至動怒。這天,小風在傍晚趕路,迷了路,正當他驚慌失措之際,遠處看見阿寬家門前的燈籠亮著,便朝著光亮走去。阿寬看到小風後,微笑著迎接,讓他坐下來喝杯茶。小風覺得奇怪:「老人家,你為什麼每天都點這盞燈?這麼安靜的村子,誰會需要它?」阿寬笑道:「這盞燈也許不是為了某個特定的人,而是提醒自己,即使黑暗無邊,也要做個光明的人。」小風聽不懂,卻隱隱覺得這話有些道理。於是,他暫時停留在阿寬家,每天幫忙做些燈籠和雜事,漸漸地,他發現阿寬對待任何人和事物都充滿耐心,臉上總是掛著溫和的微笑。小風不解地問:「你這麼努力做這些燈籠,明知道沒人買,還這麼堅持,這又是為了什麼呢?」阿寬沒有直接回答,只是遞給他一個剛完成的燈籠:「來,今晚試著帶著它走一走。」小風不情願地接過燈籠,心想不過是個簡單的燈籠,有什麼特別的。夜裡,小風拿著燈籠,沿著村邊的小路慢慢走著。清風徐來,燈光映在周圍的樹
如何吸引福報:從內在轉化到外在的豐盛之路

 2024-11-04

如何吸引福報:從內在轉化到外在的豐盛之路

如何吸引福報:從內在轉化到外在的豐盛之路我們的生活中,福報往往不僅來自於物質上的富裕,而是內心的豐足和與宇宙的和諧連結。宗教教義、心靈成長與吸引力法則都指出,當我們的意念、行為、以及內心保持在良善的頻率上時,正能量便會自然而然地流向我們。以下是幾個能增進福報、吸引幸福的方法。1. 獻出善心,創造美好的因果在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中,「因果報應」是一個核心概念。善心行善事,就如同播下善的種子,日後自然結出美好的果實。當我們無私地幫助他人,無論大小都能帶來深遠的影響。日常中,我們可以主動去關心朋友、家人,甚至對陌生人微笑、提供幫助。這些看似微小的舉動,會帶來善的回饋,讓福報在不經意間增長。2. 修身養性,提升內在的能量頻率從心靈的角度看,吸引力法則強調我們的頻率決定了生活中的一切。當我們心中充滿感恩、慈悲、平靜時,我們的頻率處於「吸引幸福」的狀態,而焦慮、憤怒則會排斥福報。在生活中多培養感恩的心、時常冥想,讓心靈達到內在的平和狀態。內在的平靜會轉化成外在的吸引力,讓順遂與機遇更容易降臨在我們的生活中。3. 以喜捨心待人,讓善意成為人生的一部分在宗教經典中,「喜捨」被視為一種高尚的德行,指的是內心無私地給予,不計較得失。生活中,我們往往會因擔憂自己失去而有所保留,但當我們以歡喜的心去付出時,不僅不會失去,反而會讓人生更加豐盛。用心關懷他人、無條件地給予和分享,會讓我們的能量場變得豐盈,也為
愛情不需要改變自己,只需懂得珍惜

 2024-10-26

愛情不需要改變自己,只需懂得珍惜

愛情不需要改變自己,只需懂得珍惜 在某個偏遠的村子裡,有一顆珠子出生了!它與其他六顆珠子一同被放在了鋪子上,待售。商人將它擦拭得乾乾淨淨,讓它顯得光彩照人。 這顆珠子心中充滿期待,盡管它的外表並非最為出眾,但它相信自己也有值得被珍惜的價值。終於,有一天,一位顧客來到了店裡,他看起來老實、敦厚,這顆珠子立刻對他產生了好感。它小心翼翼地被拿起來,顧客仔細端詳,珠子感覺到自己被深深注視,心裡湧起一股悸動。但讓它失望的是,顧客最後選擇了旁邊一顆普通的石珠,匆匆付錢離開。珠子感到些許的失落,但也安慰自己,自己並不差,還會有更多的機會。 第二天,又來了一位客人,打扮得十分華麗,身上散發著迷人的香氣。珠子心中再次一動,為了吸引她的注意,它決定變成一顆石珠。可是,這位顧客對它毫不留情,直接拿起旁邊的黑色珠子,並毫不猶豫地將其帶走。珠子感到心碎,它開始懷疑自己,難道自己真的不夠好? 第三天,一位風度翩翩的公子哥來到了店裡,珠子覺得這位公子一定會好好珍惜自己。它再次變色,變成了一顆閃亮的黑珠。可是,公子哥最終還是選擇了其他珠子,將它忽視。珠子再次被冷落,感到自己被遺忘。 隨著日子的流逝,店裡的珠子一顆接一顆被帶走,剩下的,只有它和一顆金珠子。日復一日,它在孤獨中度過,內心的懷疑愈加深刻,這顆珠子開始感到自己像是被遺棄的角落。 直
很喜歡稻盛和夫說的這段話

 2024-10-30

很喜歡稻盛和夫說的這段話

很喜歡稻盛和夫說的這段話 你細心觀察一下你的身邊人,凡是動不動就生氣的人,沒有一個是智者,生活多半過的一團糟糕。一個人愛發脾氣是非常愚蠢的,高手都是在解決問題,發脾氣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 是啊,生活中多半的矛盾和不堪,都是因為我們沒有一個穩定的情緒。 杜月笙說:這個世界上無外乎就是三種人,頭等人,沒脾氣但是有本事,中等人,有脾氣但是有本事,末等人,有脾氣但是沒本事。所以說,做人一定要想得開,你想得開,大事就能變小,小事就能化無,你想不開,小事也能變大,大事越變越糟。 想成為厲害的人,就要有一個穩定的情緒。沒有穩定的情緒,那就只能讓你的身體買單。想想,如今的我們,吃的一樣,喝的一樣,用的也一樣。可為什麼往醫院跑的人卻不一樣,因為脾氣不好,身體就一定會糟。 這個世界上哪有那麼多順心的事,誰家鍋底沒有灰。誰的身上沒有傷。如果總是抱著往事不放,對傷害你的人耿耿於懷,結果,不是在懲罰對方,而是在懲罰自己的身體。 你要知道,真正的成熟的人,不是嚥下所有的苦而後悶悶不樂,而是,苦與不苦都應該正確面對。 高手都是在控制情緒,解決問題,而後最大化的靠近利益。只有傻瓜才會發泄情緒,製造矛盾,而後讓時態越來越嚴重。記住一句話,你是對的,沒必要發脾氣,你是錯的,沒資格發脾氣。天氣不好,那就調整心情,環境不好,那就遠離人羣。 人這輩子,真正的贏家,不是你
我不認識你,但我謝謝你

 2024-10-23

我不認識你,但我謝謝你

我不認識你,但我謝謝你 有一位老太太,每天都把自己身邊的東西,收拾成一個小包裹抱在懷裡,坐在養老院的門口,說是等著他的兒子來接他回家。 護工每次都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勸她去吃飯睡覺。 院長了解到,一年以前她的老伴去世了,她住進了養老院,而她口中的兒子,也早在十幾歲的時候,就因為一場意外去世了,之後就再無兒女。 在住進養老院之前,醫院診斷她得了阿茲海默症,也就是俗稱的老年痴呆。 為了幫助老人,院長找到了自己的表弟李先生,請他扮演老人的兒子,每個月抽兩個小時的時間陪老人吃頓飯,勸老人好好的在養老院生活。 李先生本來就是一位愛心的志願者,於是他很爽快的答應了。 老太太的病情己經很嚴重,就像一個孩子,只要哄一哄就可以了。 於是,李先生每個月都會抽出時間,陪老人見面、吃飯,並勸老人好好的鍛練身體好好的生活。 老太太也很聽話,不再每天蹲在養老院的門口,而是像別的老人一樣,正常的生活。兩年以後,老太太去世了,李先生出席了她的追悼會,在追悼會結束以後,一位律師找到了老先生,律師拿出一份遺囑告訴李先生,老太太將自己所有的財產都遺留給了他。 李先生很驚訝,他急忙的搖著手說:『這恐怕是個誤會,我不是她的兒子。』 律師笑道:『沒有搞錯,這裡有一封信,你先看看。』 信上這樣寫道: 親愛的孩子你好,雖然我不知道你的真名叫什麼,但是我知道你不是我的兒子。
溫床,長不出參天大樹

 2024-10-19

溫床,長不出參天大樹

溫床,長不出參天大樹*李雪峰 有兩個人,都在一片荒漠上栽上了一片胡楊樹苗。樹苗活成後,其中一個人每隔三天,都要挑起水桶,到荒漠中來,一棵一棵地給他的那些樹苗澆水。不管是烈日炎炎,還是飛沙走石,那人都會雷打不動地挑來一桶一桶的水,一一澆他的那些樹苗,有時剛剛下過雨,他也會來,錦上添花地給了的那些樹苗再澆一瓢。老人說,沙漠裡的水漏得快,別看這麼三天澆一次,樹根其實沒吮吸到多少水,都從厚厚的沙層中漏掉了。​ 而另一個人呢,就悠閒得多了。樹苗剛栽下去的時候,他來澆過幾次水,等到那些樹苗活成後,他就來得很少了,即使來了,也不過是到他栽的那片幼林中去看看,發現有被風吹倒的樹苗就順手扶一把,沒事兒的時候,他就在那片樹苗中背著手悠閒地走走,不澆一點兒水,也不培一把土,人們都說,這人栽下的那片樹,肯定成不了林。​ 過了兩年,兩片胡楊林樹苗都長得有茶杯粗了。忽然,有一夜,狂風從大漠深處卷著一柱柱的沙塵飛來,飛沙走石,電閃雷鳴,狂風卷著滂沱大雨肆虐了一夜,第二天風停的時候,人們到那兩片幼林裡一看,不禁十分驚訝:原來辛勤澆水的那個人的樹幾乎全被暴風給刮倒了,有許多的樹幾乎被暴風連根拔了出來,摔折的樹枝,倒地的樹幹,被拔出的一蓬蓬黝黑的根鬚,幾乎慘不忍睹。而那個悠閒的不怎麼給樹澆水的人的林子,除了一些被風撕掉的樹葉和一些被折斷的樹枝外,幾乎沒有一棵被風吹倒或者吹歪的。​
亂世中談「活在當下」之重要*沈子鈞

 2024-10-13

亂世中談「活在當下」之重要*沈子鈞

亂世中談「活在當下」之重要*沈子鈞 當今似乎是亂世小人當道,全世界天災人禍不斷,也可能是佛法所謂末法時期。人心變壞當然與世界亂象有關,好運是好的磁場,壞運是壞的磁場,人心與物質皆是能量,而眾生共業可能也是一個頻率共振。壞的能量或黑業(負能量)很容易破壞正能量(白業),而人由好變壞容易,但由壞變好較難,往往一失足成千苦恨,要在生命之旅活得平順些,最好還是多行善並且學習活在當下,修行也很重要。 一般人(含筆者)大都往往後悔過去擔心未來,但因人生無常,誰也不知道明天,所以要學習活在當下很重要。有人說世上並無「來日方長」只有「世事無常」,而人常認為「海藍時見鯨,夢醒時可見你」但不知「海藍時浪湧,望而卻步見不到鯨」、「林深時霧起,不知歸路也見不到友人」。許多時候,看到別人旅遊時,或許會想等退休自己再規劃旅遊,但等真正退休了可能身體及其他各方面條件變了,已無力無法去了。人少時「春風得意馬蹄疾」,許多友誼以為「後會有期」但也可能是「最後一面」。所以,人生不要把「最好的放到最後」,在人生匆匆流逝時光中,好好把握當下,珍惜當下,享受當下,珍惜身邊之人事才是大智慧。 在人生之旅,各人難免有高低起伏不同苦樂經歷,若有善緣貴人或善書之提示,會覺悟還是每天盡可能積陰德並福慧雙修才可能內心清靜並福慧自在,也可能會體悟每天活在當下之可貴。世上不少人在受苦,若有機緣還是多行
回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