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文章專欄-網路問事-祈福法會【光明堂行善雜誌社】

修身文章專欄

索取善書

如何讓天地神明疼惜

 2022-01-16

如何讓天地神明疼惜

如何讓天地神明疼惜*玄空師父天地神明疼惜怎樣的人呢?是心地污濁而衣服光鮮的人,還是衣服破舊而心地潔淨的人呢?世俗往往只看重外表服飾而忽視內心本性,神明卻不是這樣。行爲不正的人,儘管穿著體面前來拜拜,神看透他們的內心又怎麼會福祐他們呢?天地神明是看我們心地的好壞,而決定給我們多少福氣、祿數和壽命。所以說一個人命運的好壞,完全是由心地善惡來決定。我們做生意,十萬賠了五萬,可以說只賠了一半,沒有全部賠光,但是做人就不是這樣了,只要「做錯一次」,「道德」就留有不良的烙痕,永遠都刷洗不掉。也就是說好心一千遍、一萬遍,只要做一次虧心事,就有損道德了。如同子女一向都很孝順,只要一、兩次不恭敬,就被視爲不孝;男人一輩子正經,只要去一次花街柳巷,就被視爲不正經;婦人半世賢慧,只要一、兩次脾氣暴躁,就被視爲不賢慧了。所以我們修養道德,一定要謹言慎行!世人都想賺錢、存錢給子媳,但是想賺道德留給子孫,庇蔭子嗣昌榮的人卻很少。存錢還比較簡單,積德卻是很困難的。曾聽人說:中狀元,得積三代德。這個道就是說,並非有錢就能做大官,並非有錢就能蒙受神明疼愛;而是要保持心地潔淨、行爲善良,還要持之以恆,日積月累始終如一,才能得到天地神明的疼惜!
轉鴻福為清福

 2022-01-12

轉鴻福為清福

轉鴻福為清福*劉發泉 明朝有一個人,每天半夜都會跪在庭院,燒香拜天。這個人持續拜了三十年,非常誠心。有一夜,他又在拜天,感動了一位天神。天神於是現身,站在他面前,通身光明;還好,他沒有被嚇到。這位天神對他說:「你天天夜裡拜天,很誠懇,你到底要求什麼?快講,我馬上要走!」 這個人想了一會兒,說:「我什麼都不求,只想一輩子有飯吃,有衣服穿,不會窮;多幾個錢可以一輩子遊山玩水;沒有病痛,無疾而終。」 這位天神聽了,說:「哎呦,你求的這個,乃是上界神仙之福!你若求人世間的功名富貴,要官做得大、財發得多,我都可以答應你,但上界神仙之清福,我實在沒法子給你。」 附註:紅塵裡的人生,最高享受,不外是功名富貴,一般叫做享「清福」。人生「鴻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卻不然:沒有智慧的人,無法享「清福」。 「鴻福」很有可能只是一種痴福;「鴻福」之福,更多的時候只是滿足了面子上的虛榮,是享給別人看的。民國時,上海大亨杜月笙說人生有三碗「麵」難吃——人面、情面、場面;所謂過得好、有福,無非如此。而「清福」卻是一種智慧,是通過對外物與自心的觀察、思維與調整之後,形成的一種符合中道的和諧心態。「鴻福」之盛,莫過於帝王之福,而清朝順治皇帝卻選擇了棄帝位、著僧袍的生活,正是因為他深切地認識到了「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 「清福」之難得
宣化上人的預言

 2021-12-09

宣化上人的預言

宣化上人的預言*作者三寶弟子 這次的瘟疫劫是一個很特別的「緣起」,很強烈特殊的外在條件,召喚那些過去生造業,此次該受業報的眾生,藉此疫病,償還所欠,了掉因果業報。欠債大者,以命返債,欠債小者,有如感冒一般,一兩個月就好了。無業因者,則安然無恙。 黑死病瘟疫劫的時候,全家人都死了,只剩一個倖存者,痛不欲生,哭喊著擁抱、親吻家人,希望自己也染疫死去,瘟神不理她,求死不得,獨留世間。 馬來西亞有位60幾歲婦女,平常要洗腎,也有糖尿病,這次染疫確診,旁人都認為她「在劫難逃」,卻奇蹟般的好起來,並且糖尿病沒有了,也不用洗腎了。瘟神「以毒攻毒」趕走了她原有的病毒,原有的病毒也趕走了瘟神,有如「負乘負等於正」,一般有三高患者染疫是「負加負等於更負」,必死!這婦人是個奇跡。 若以因果眼光來看,糖尿病、洗腎都是還債,加上疫病上身折磨一陣子,所欠的債返清了。債主走了,身體就好起來。 家母晚期在新樓醫院加護病房急救一個多月後,看護看到家母在微笑,似乎很開心的?子,很驚訝的問:一個多月沒看過妳開朗,今天怎麼那樣開心?家母回答:債務都還清了,很歡喜。 當時眾人都不明其義,原來家母歡喜的是:在輪?無止盡的三界中,她累世所欠的因果債務,都已還清,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那天晚上,病情加劇,隔天早上走了,往生極樂世界去了。 廿八年前,宣化上人臨走前兩年
眾生平等

 2021-12-07

眾生平等

眾生平等 薄荷豬的故事:潛伏在身邊的豬菩薩 在宋朝太平興國年間,有一位法名叫做辨聰的法師,他雲遊到了五臺山,時值仲夏,就是農曆的五月,就在清涼寺跟著大眾結夏安居。當時僧眾裡面有一位上座老法師,舉止瘋瘋顛顛的,大眾都很瞧不起他,唯獨辨聰法師對他承事恭敬。 結夏安居圓滿以後,辨聰法師又要繼續雲遊去了,當他向上座老法師辭別的時候,老法師從懷裡拿出一封書信,囑咐他說:「你到了河南開封城北,找到一位叫薄荷的,把信給他!」。 辨聰法師拜別了老法師,走了一段路才發現老法師沒交代具體地址,心裡就嘀咕:「地址不詳,從何找起?信裡頭不知寫了什麼要緊的事?」 山高路遠又不好再繞回五臺山了,就拆開信來看,信上寫著「你在世間遊化日久,那些眾生容易調伏嗎?如果已經調伏了,度眾生的事就完成了,可速返回,待太久,恐被強緣打失,流入世間的業報,至禱,至禱!」辨聰法師看完之後大驚,趕忙把信再封起來。 有一天,辨聰法師經過開封廣濟河畔,遠遠聽到有一群小孩在呼喚:「薄荷!薄荷!」 辨聰法師趕緊過去問:「請問一下誰是薄荷啊?他人在那裡?」 小孩指著一間趙姓人家的豬欄說:「豬欄裡面脖子上帶個銅鈴,金色鬃毛的大豬,他就叫薄荷。」 辨聰法師急忙前去趙姓養豬人家,便問主人:「這頭豬為什麼叫薄荷呢?」 主人說:「這頭豬很特別,特別愛乾淨,只吃薄荷,所以村
為何一些生物被放生還會返回致謝?

 2021-12-02

為何一些生物被放生還會返回致謝?

為何一些生物被放生還會返回致謝? 日前,我和丈夫商量去放生,為可愛的小孫孫祈福。 我們剛把哈什螞和甲魚放到河裡,它們便迫不及待地游向河水深處,瞬間不見了?影。 正打算回去,一隻哈什螞從十幾米處露出頭來,緩緩回來了,跳上岸,注視著我們。見它不肯離去,我用手托起牠,牠的耳腮一鼓一鼓的,好像在說:「讓我再和救我的恩人多待一會兒吧!」 不知什麼時候,一隻遠去的甲魚也返了回來,不時地伸出頭來,似乎在向我們致謝。見此情景,我和丈夫立即念誦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 哈什螞靜靜地伏在我手上,甲魚待在原地,牠們靜靜地"傾聽"著我們的念誦。 過了約半個小時,我們把哈什螞和甲魚重新放回河裡。 它們向河中央遊了一會兒,又分別折回頭來重新游到岸邊,回到我們跟前。就這樣來回「折騰」了三、四次,它們也不肯離去。我非常感動,對它們說:「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去吧,回到你們該去的地方::」許久,它們才依依不捨地離開了我們,暢遊在寬闊的大河裡。 我深深感到:一切眾生都有情感、有靈性,都有感恩之心,哪怕一個小小的善舉,也會結下今生乃至後世的不滅善因種子。我們一定要真誠善待所有眾生,廣結善緣,把善意生生不息地傳遞下去.....
有一種傷害叫「無微不至」

 2021-11-28

有一種傷害叫「無微不至」

有一種傷害叫「無微不至」 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鵝來到天鵝湖的一個小島上。它們從遙遠的北方飛來準備去南方過冬。島上住著老漁夫和他的妻子,見到這群天外來客,非常高興,拿出餵雞的飼料和打來的小魚精心餵養天鵝。冬天來了,這群天鵝竟然沒有繼續南發。湖面封凍,它們無法獲取食物,老夫婦就敞開茅屋讓它們在屋子裡取暖,並給它們餵食,直到第二年春天湖面解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年冬天,這對老夫婦都這樣奉獻著他們的愛心。 終於有一年,他們老了,離開了小島,天鵝也從此消失了。可它們不是飛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凍期間餓死了。 故事中漁夫夫婦像愛自己的子女一樣對天鵝百般呵護,管吃管住,而且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奉獻著愛心,人們不禁要感嘆了,多好的一對夫婦,多麼幸運的天鵝,然而,天鵝悲慘的結局又告訴我們,正是漁夫夫婦這種過分的愛,使天鵝沉溺在悠閒安逸的生活中,使天鵝養成了惰性,喪失了生活的本能和生存的基礎,無法再適應環境,最終被變化了的環境所吞?! 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父母一輩子都在為子女營造舒適安逸的愛之窩啊!孩子小時,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孩子要星星,不敢給月亮,不讓孩子擔一點點家務活、吃一點點苦、受一點點累,讓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老爺生活,孩子大了,又要忙著給他們謀個日不曬,雨不淋的好職業。還想著要給他們留下一筆豐厚的遺產,哪怕自己
找到生命的價值

 2021-11-16

找到生命的價值

找到生命的價值 *聖嚴法師 經常有人向我訴苦,說他們自己這一生好像是白活了!不但經常是在胡思亂想之中,體會不到活在當下的自在;更嚴重的是,心裡常有一種悶悶的、被蒙蔽的感覺,每天活得麻木不仁、行尸走肉一般,找不到生命真正的價值。 要活出生命真正的價值,就要看我們怎麼使用生命;生命只要被使用,就會有價值。不過,價值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 在創造生命的價值,發揮生命的意義之前,先要瞭解構成生命價值的要素,基本有三種現象:第一是思想現象,第二是語言現象,第三是身體的活動現象。佛教將這三種現象稱之為「三業」:身體活動的行為叫做「身」,語言的行為叫做「口」,思想的行為就是「意」。生命的價值是正、是負,就要看我們如何運作這三種現象,怎樣使用這「三意」。 所謂「負面」的生命價值,就是在品德、人格方面成長得不夠,對飲食、男女等生存的物質需求與欲望較強,這是屬於動物本性的、獸性的表現;一旦這部分的欲望比較強,精神層次就不容易提昇。 至於「正面」的生命價值是什麼呢?就是具備且發揮了作為一個人應有的行為,包括:倫理道德、人際相處間的互助與尊重、理性與思想。尤其是第三項,人之所以可貴,就因為人是理性的,會思考,有思想。 老虎吃人,牠只要覺得想吃,就隨時隨地想辦法去吃,並不需要有什麼想法,只要牠想吃,牠是不會去考處人能不能吃?雞能不能吃?如果人類沒有思想,做出來的事、說出來的話就很容易和動物一樣。
回選單